近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讓正在遭受市場“大旱”的國內光伏市場如逢“甘霖”。有些人認為,政策出臺將擴大國內光伏產品需求,加上多晶硅與硅片價格的大幅下跌,國內光伏產業將會出現迅猛發展,光伏市場將繼“歐洲時間”后,進入“中國時間”。
有樂觀的期望,也有悲觀的擔憂。相比每千瓦時0.25元的水電、0.38元的火電、0.43元的核電價格,高達1.15元的光伏上網電價顯然很高,如果利潤空間虛高,不僅看不到行業發展前景,而且會導致一些短期投機行為,最終毀掉光伏市場前景。
還有一些人認為,政策來得太突然,有些內容恐難以兌現。部分特許權招標中標企業也大喊“冤屈”。他們認為自己主動壓低利潤,支持國家特許權招標,推動了光伏上網電價的確定,卻不能享受每千瓦時1.15元的上網標桿電價,有失公平。
樂觀也好,悲觀也罷,面對清潔能源發展的需求,其實人們最關注的是光伏發電這種可再生能源得到真正的應用。目前,中國太陽能應用還不到每年產量的2%至4%;“金陽光”工程開展兩年多了,仍然處于示范階段。
我國的太陽能光伏產業與發達國家基本同步發展,但用著我國生產的光伏元件的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積極推進太陽能光伏發電應用,他們的家用太陽能光伏發電,已經發展到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可向電網供電。其中,日本有約1/6的家庭成為了“綠色家庭電廠”。這些國家是應用大國,也是掌握光伏發電核心技術的國家。
沒有應用是導致國內光伏市場缺失的重要原因。同樣,沒有應用就沒有效益,沒有效益就沒有積極性,就缺少實踐,光伏應用技術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事實證明,只有廣泛應用才能使光伏產業真正發展起來。
因此,推動光伏發電產業增長,除了出臺電價政策等關鍵問題,還要重點解決好光伏發電上網、民用工程推進等應用問題。光伏發電產業發展如此,風電、生物質發電產業也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