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近日出臺,輿論普遍評價此舉開啟了一扇光伏應用的政策窗口。作為光伏大省,江蘇在分享這個政策利好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走出多年來太陽能光伏“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尷尬,僅靠這種政策外力是不夠的。
眼下,我省光伏產業的年產值已超千億元,但產品95%以上靠外銷,用業內人士的話說,至今沒有一家企業敢承認“活著的目的不是為了出口”。
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致使光伏產品外需急劇萎縮,價格半年跌去近三成。猝不及防中,我省光伏企業紛紛躲進國內市場的“港灣”,一方面伸手索要產業扶持政策,一方面信誓旦旦表示要開辟省內發電市場,新建一批光伏電站,并用三五年時間實現“1元1度電”。
出于對全省新能源產業的培育和對光伏企業的呵護,2009年我省開全國先河,率先明確光伏發電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1.4元的扶持政策。按照測算,光這項補貼,一年財政支出就是兩三個億。
地方政策之手并沒有改變我省光伏“制造大省”與“應用小省”的反差局面:2000多萬兆瓦的光伏電池產能轉化的發電量只有10萬千瓦時左右,這與4000多億千瓦時的年用電需求相比實在微不足道。
制造與應用的落差得不到消弭,“污染自己、貢獻別人”的詬病無法擺脫,原因很簡單,光伏電站太少了。為什么成百上千的企業“擠破頭”闖進太陽能光伏行業,卻對本土發電避之不及,甚至有的企業不惜違背諾言呢?根本原因還是一個“利”字。正如一位企業老總所言,隨著國際市場的恢復,在發電成本仍要2元多1度情況下,享受省里的上網電價遠不及出口歐美博取的利潤。
國外市場做不下去了轉身做國內市場,賺不到錢了就伸手要政策,外需好轉了又折返國外……
逐利是企業本能,但一家企業如果只追逐眼前之利、一己之利,而忘卻肩負的社會使命,就難免狹隘短視,甚至做出背信棄義、見利忘義之舉。光伏發電不同于其他行業,其可再生性、清潔無污染等特質,與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減少碳排放、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高度關聯。從事這個行業,理應更多一份擔當,讓更多新能源服務社會、服務人民。退一步說,至少應謀求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一種平衡,而不應是哪里有錢賺就往哪里鉆。
曾有一家光伏企業,項目立項按國家“金太陽工程”申報,上網電價確定為每千瓦時0.43元。隨后,我省光伏產業政策出臺。企業發現省里的扶持明顯高于國家政策,便置國家規定于不顧,堅決要求退出國家政策轉而享受省里補貼,在行業內鬧得沸沸揚揚。
政策的作用不容低估,但作為一種外力,更多的是引導、促進和催化作用。而且無論哪個國家,沒有永恒的政策優惠蛋糕。與此同時,國際市場需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高峰必然會有低谷,今年6月以來,全球光伏發電產品價格已大幅下降。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影響,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光伏發電國家紛紛減少光伏發電補貼和優惠政策。因此,政策扶持、國際市場顯然不能成為我省光伏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支撐。
按照業界人士說法,實現“1元1度電”,將是這個產業良性發展的開始,因為隨著產業成熟度的提高,發電成本必然不斷降低,發電企業的發展空間必然會越來越大。而要讓“1元1度電”變成現實,關鍵在于研發、管理、成本控制、品牌建設等能力的培育,在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事實上,我國光伏發電成本從最初的每千瓦時四五元步步下降,產業鏈上各環節通過創新實現更好粘合是重要因素。
不久前,一位學者提出要把光伏發電當作慈善事業來做。這是一種社會心態,一種對新能源的期待。作為光伏企業,不妨作為一個事業方向;作為光伏從業者,不妨作為一種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