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原材料價格、特別是進口鐵礦石價格的瘋狂上漲,中國整個鋼鐵行業被掛上“打工者”的名號,讓原本就進入微利時代的鋼鐵業更是淪為為他人做嫁衣的杯具者。
鋼鐵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內礦使用率低,品味低、開采度跟不上消耗,再加上普遍存在的進口即品質的心理作祟,讓淡水河谷等三大礦山幾乎獨霸中國市場,礦價話語權缺失及中鋼協等相關部門的不給力造就了外礦廠商肆意抬升價格,最終導致國內鋼鐵行業陷入現如今的危機。
據中鋼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鋼鐵生產企業實現利潤563.74億元,同比增加不到60億元;上半年進口鐵礦石33425萬噸,由于進口價格大幅上漲,多支出外匯160.1726億美元。按上半年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6.5計算,增加鋼鐵行業成本1041.1億元人民幣;
從市場運行來看,上半年國內鋼鐵行業繼續保持較快速度的發展,但為何利潤卻增長如此緩慢?分析師認為,長期受制于外礦價格肆意上漲而無應對之法,只能被動接受,鋼鐵行業短期內擺脫不了三大礦山的控制,成為他人的印鈔機的命運也難以改變,不解決鐵礦石的依賴度,國內鋼鐵業只能在微利中掙扎。
一直以來,三大礦山賣往中國的鐵礦石價格主要依據普氏的鐵礦石價格指數,這一指數因由海外商業機構所編制和發布,嚴重偏離中國鋼鐵市場實際運行情況。在此之前,國內鋼鐵行業一直處于一盤散沙的運作方式,各大鋼廠各自為政,雖有中鋼協居中協調,但也是扯皮的多,辦實事的少,直接導致國內鋼鐵業對外鐵礦石采購缺乏話語權;同時三大礦山異常強勢,在礦價上先后強行推進年度價格指數--季度價格指數--月度價格指數,甚至今年上半年傳出按周定價到后來的擺臺邀請國內鋼企競價拍賣;而中國鋼企卻只能被迫迫接受。
今后的情況或有改觀,中國鋼鐵現貨網鋼鐵成本分析師說到,國內由中鋼協牽頭編制的“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將于8月試運行,并從10月份開始按周為時間段推出國內市場實際鐵礦石價格指數,雖然還無法左右礦價,但有一個參考基礎,為將來的價格談判爭取一份主動。
一份屬于我們自己的價格指數遠遠是不夠的,別人是否承認你的權威性就能推倒一切,中國鋼鐵行業要想真正的實現“自主”,必須自救;而行業內的兼并重組,優化整個行業的產能結構才是根本大道;通過業內的鋼企的強強聯合,強屯弱也好,只有把現如今國內輸兩盤大卻似一盤散沙、毫無凝聚力的鋼企凝聚在一起,形成鋼鐵企業的集團化、規模化,增強自身競爭能力,方能改變“打工者”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