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市已經規劃了超過1.5GW的光伏電站項目,而甘肅省各地方“十二五”光伏規劃更達到近5GW。不過,相比西部兄弟省份青海的熱鬧建設場景,這里的光伏發展顯得冷清了些。
知情人士透露,一方面是上網及消納的老問題掣肘,另一方面包括酒泉風電基地超速發展帶來的負面因素,使得甘肅省政府相關部門對包括光伏在內的新能源發展總體持謹慎態度。
“華電”樣本復制
今年5月24日,華電集團新能源公司嘉峪關太陽能10MW光伏發電項目一次并網發電成功。這是華電集團在甘肅太陽能光伏發電領域的第一個項目,也是嘉峪關市的第一個光伏項目。項目投資規模達2.4億元,其中華電新能源占股80%,航天機電占股20%,整個的光伏組件和工程都由航天機電旗下的上海太陽能科技公司提供。
華電10MW光伏電站項目位于嘉峪關市西戈壁灘討賴河北岸一帶。在方圓數十平方公里的戈壁地區,目前僅華電這一個項目。整個電站由35840塊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組成,日常僅有6個人維護,其中每天的工作人員只需要4名。
該項目于2010年9月正式被甘肅省發改委核準,不過,當時光伏組件價格很高,而且組件供應緊張,產品一直未能到位,直到今年1-2月份才陸續到貨安裝。
按照國家發改委新近出臺的光伏上網標桿電價政策,華電10MW項目的上網電價為1.15元。在這一上網電價水平下,這個項目是否賺錢?面對中國證券報記者的發問,作為本次項目參股方及項目工程建設方的航天機電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是盈利的。以目前1.15元電價計算,項目總建設成本控制在16元/瓦以內,基本達到8%的內部收益率。以明年開始的1元/千瓦時的標桿電價計算,如果控制好成本,內部收益率在7.5%左右。
不過,一位不愿意具名的相關人士表示,當時的電價是參考敦煌項目1.09元/千瓦時做可行性研究的,去年電池組件的市場價格是14-15元/瓦,按照20年周期以及項目80%融資成本算,總體需要1.3元左右的電價才能保本,否則是虧損的。如果按照目前近10元/瓦的組件價格計算,項目能基本維持8%的收益,如果光照情況更好些,能維持10%的收益。
華電嘉峪關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劉和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這個項目本身的虧損與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可以為今后在戈壁地區建設光伏電站的工程積累經驗,數據收集本身具有極大的示范意義。今后建電站的速度將能達到3個月周期,而不是這個項目的1年時間。
規劃5GW 審批謹慎
從華電集團在甘肅的龐大布局來看,目前該10MW項目僅僅是個開始。王自立表示,本月華電的2個9MW項目將緊挨著當前這個10MW項目開工建設,計劃年內全部完成。
甘肅各城市主要光伏產業規劃的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甘肅省的光伏總規劃近5GW,其中規劃較大的是:嘉峪關市1.5GW,敦煌市、武威市各1GW,張掖市500MW。不過,這僅僅是各地方自己的規劃。
另外,嘉峪關市在新能源領域將重點發展太陽能,目前較為明確的協議目標是計劃投資超過300億元,未來五年建設1.5GW光伏電站項目。
王自立表示,目前華電和航天機電已經明確了投資規模,尤其是航天機電很積極地在推進;另外,大唐集團也有意向。
嘉峪關市政府2010年1月與華電新能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華電新能源公司將在嘉峪關市投資260億元建設包括1GW光伏電站、200MW光熱發電及相關的分布式能源項目。今年7月12日,嘉峪關市政府又與航天機電簽署了合作協議,航天機電“十二五”期間將在當地投資70億元建設500MW的光伏電站。
不過,過去幾年甘肅風電產業迅猛發展中產生的相關負面因素,令甘肅省發改委對于包括光伏在內的新能源發展的實際態度趨于謹慎。
無論是否出臺標桿電價,省級以上發改委仍然穩穩掌握著光伏開發速度的決定權。今年酒泉風電特大事故后,國家發改委及相關部委點名批評了甘肅省,基于平衡考量,現在省里對于光伏的審批其實比較慢。
王自立也補充說,10MW以上的項目需要國家發改委批準,10MW內的項目由省里批,華電的2個9MW項目的審批是省里直接批,在6月15日已經奠基。但是,就實際推進情況來看,速度并不快。
航天機電在嘉峪關市總共500MW的投資計劃中,今年的目標是實現30MW的電站工程項目,但直到現在尚未獲得甘肅省發改委的相關批準。中國證券報記者在航天機電已經劃定的遼闊戈壁區域也還未看到任何前期工作的開展。
與甘肅省相關部門對于光伏的相對謹慎相比,它的兄弟省份青海省的光伏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青海省發改委在國家發改委未出臺標桿電價時,已經宣布為今年9月30日前建成的光伏電站定下1.15元/度的上網電價,且未限制總量,計劃目標裝機800兆瓦。其中,作為青海省龍頭的格爾木市,將至少建成300兆瓦的光伏電站。
配套規劃當同步
盡管去年酒泉市已經上馬750KV的高壓輸電線,但是目前仍然僅僅能維持40%的風能與光伏發電的上網需求。伴隨著地方政府大力發展包括風電、光伏在內的新能源,上網問題一直是一個頗令各方頭疼的問題。
目前光伏發展最為迅猛的青海省,已經存在著光伏上網問題的隱憂。《青海電網光伏發電接納能力研究》報告稱,2010年青海電網可接納200兆瓦光伏發電。但面對“十二五”期間800兆瓦的裝機目標,當地電網接納能力面臨的考驗可想而知。
電網接入問題,已經是幾乎所有新能源項目投資時的頭等大事。據了解,華電在嘉峪關10MW項目建設的同時,同步建設了配套送出工程35千伏線路14公里及對側間隔和相應二次設備。
目前升壓站的能力能做到100MW的配套,這為后續電站項目的建設奠定了基礎。不過,如果超過100MW后,整個的升壓和送出線路就要再升級。
“按照能源配比,新能源接入占總量的15%以內,電網一般不會受大的沖擊,目前嘉峪關只有1%,原則上具備條件。”王自立對表示。不過,盡管目前該地區的新能源接入比例很低,但是按照規劃來看,未來1.5GW的光伏裝機上馬,無疑也將面臨電網承受問題。
看到鄰近城市酒泉市的風電發展情況,當地已經決定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進行電力消化。
在嘉峪關市的光伏發展計劃中,同步配套了一期100萬噸鐵合金、最終實現300萬噸總體規模的計劃,同時還有包括國家政策調控嚴格的電解鋁,目前已經獲批110萬噸規模的電解鋁項目。這些高能耗的行業成為被絕大多數地區不可復制的消化模式。
事實上,能夠自主解決電力消化問題的地區總是少數。當前甘肅省重點發展新能源產業包括風電和光伏的地區大都是農業城市,比如敦煌、武威,這些地區無法消納更多的電力。
“我們的開發進度,現在要充分考慮電網建設的進度。”敦煌市一位政府官員表示,敦煌是風電、光伏兩方面共同發展,但是本地區的工業基礎薄弱,消化主要是靠“嘉酒小區域電網”,采取區域消化、遠距離輸送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