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后的0.3 毫米金剛石
上月,一則宿州首次發現三顆原生金剛石的消息讓安徽人振奮不已,這是我省近40年找金剛石礦工作的重大發現。對于這一發現,省地礦局總工程師儲國正告訴記者:“原生金剛石說明是本地自生的,意味著地下可能蘊藏著金剛石礦,具體儲量大小要等進一步勘探才能清楚。”
三顆金剛石“個頭”中等
儲國正稱,這次在宿州發現的三顆原生金剛石,是省國土資源廳安排的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宿州市欄桿——褚欄地區金剛石普查”的成果,在2個異常點驗證鉆孔中先后發現三顆金剛石。
據了解,此三顆金剛石分別是在去年底和今年3月份通過實驗室鑒定的,其中去年底鑒定出的一顆金剛石呈無色、八面體、透明、金剛光澤、高硬度,粒徑0.2毫米;而今年3月份鑒定出的兩顆金剛石呈黃及黃綠色,形狀為立方體與曲面菱形十二面體聚形,粒徑分別為0.3、0.25毫米。
“金剛石顆粒都很小,這三顆金剛石大概有針鼻眼那么大,用肉眼能看得見,在金剛石中算中等大小,其中粒徑0.2毫米的那顆金剛石在做試驗時不小心弄丟了。”省地礦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質勘查院退休老專家孫道偉說。
有金剛石礦的可能性大
“這不是第一次在宿州區域發現金剛石,早在1982年就首次在宿州欄桿地區金山寨組礫巖中選獲45粒金剛石,但當時是在砂礦中找到的,可能是從外地帶來的,不一定是本地自生的。”儲國正說,這次發現原生的,而且有大量指示礦物,說明有金剛石礦可能性大,但儲量大小、是否有開采價值要等進一步勘探才能清楚。
據儲國正介紹,金剛石在自然界屬稀有礦種,在我國是緊缺礦種,在我省尚屬空白,我省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就開始在宿州地區尋找金剛石,任務就落在蕪湖二水院的肩上。“二水院是全省惟一一個找金剛石的探礦隊,我們從1975年開始在宿州一帶找金剛石,至今有近四十年時間。”孫道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