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出目前我國經濟面臨著兩大風險:一是經濟增速回落的風險,一季度GDP同比增長9.7%,比去年四季度下滑0.1%;出口、消費、投資增速同比均呈下滑趨勢,其中,出口同比增長26.5%,同比降低2.2個百分點,而且一季度出現貿易逆差10億美元,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降低。剔除價格因素后,投資和消費增速同比分別降低5.88個和4.6個百分點。同時,全國各地一季度GDP增速也普遍放緩。
二是通脹水平持續走高的風險,一季度CPI同比上漲5.0%,高于去年的4.6%。3月份CPI同比上漲5.4%,大大超出市場預期。兩種風險一重合,短期看,宏觀經濟似乎出現“滯脹”的部分特征和先兆,市場中有關我國經濟是否存在滯脹風險、緊縮政策是否繼續施行的爭議也逐漸多起來。
筆者認為,無論是從過往歷史經驗看,還是從當前國際經濟環境、國內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看,我國經濟短期內陷入“滯脹”的可能性非常小,經濟增速回落更多的是經濟結構轉型和政府主動調整所致,當前不必擔心經濟增速持續下滑的風險,而更應關注通脹持續升高的風險。
首先,由于我國經濟連續多年高速增長,在全球范圍內具有獨特性,因此需要將中國式的“滯脹”定義清楚。
傳統經濟學對滯脹的定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滯脹是指經濟增速非常低,如1%—2%的水平,通脹則比較高。這種滯脹的典型特征是經濟至少連續4個季度負增長或者環比大幅下降,同期通脹出現兩位數以上的增長。而廣義的滯脹則泛指經濟開始回落、通脹往上走的局面,是一種趨勢。對于我國這種處于成長期的新興市場來說,過去10年的均衡增長速度是9.7%,平均通脹率是2.2%,經濟增速遠高于通脹率,不能跟狹義的滯脹比較,也就是說我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滯脹。
其次,從當前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分析,我國經濟增長不存在出現“滯”的基礎。
鑒于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我國經濟增速出現持續回落的前提之一是國際經濟環境的惡化。從當前的國際情況看,全球經濟已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進入全面復蘇和擴張階段。所以,我國經濟的外圍環境可以說沒有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從國內情況看,經濟增速回落是經濟結構轉型和政府主動調整所致,也是市場樂意接受的。特別是就經濟增長的動力——“三駕馬車”而言,雖受政策因素影響呈小幅減速的格局,但回落幅度都不大。
我們也要看到,目前我國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不會改變,而且“十二五”規劃中政府明確提出將通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減輕家庭稅負來刺激消費,這種預期將支撐居民消費維持較快增長。因此,消費短期增速下行不會改變長期平穩增長的態勢。
至于外需,由于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仍有進一步上漲的可能,加上人民幣升值可能給我國出口帶來的負面影響,今年我國貿易條件還可能進一步惡化,出口增速低于進口增速的概率較大,貿易順差收窄趨勢將持續。但這種現象對減少外匯儲備、降低市場流動性、抑制通脹有一定的好處,反過來會刺激消費的增加。因此,外貿即使出現逆差也并不可怕。
但盡管如此,我們也要注意在實施抗通脹政策時,正確處理與保增長的關系,避免貨幣緊縮政策過快、過重和過于密集出臺。在調控政策上能做出有效安排,既有效抑制通脹,又促進經濟增長,對可能發生的經濟滯脹要保持足夠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