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牌意識”的概念不再停留在“紙上談兵”,五金業驚訝地發現“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隨著近年來五金產業競爭的加劇,企業的品牌意識已經覺醒,逐漸認識到了品牌對于企業長期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品牌塑造納入了戰略規劃,品牌對于起步較晚的企業顯得尤為重要,很多企業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誰的品牌能最先讓消費者接受,并取得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這個企業就能領先于其他對手,在五金業嶄露頭角。但我國五金產業品牌建設現狀讓人憂,品牌之路任重道遠。
與不斷擴大的中國經濟規模相比,當前中國仍然缺乏世界級的品牌,中國制造的附加值仍有待提高。中國五金產業品牌意識漸濃,一批新生五金品牌著裝成長,并且開始有品牌走出國門進行海外并購如“大連遠東24次海外并購造就全球麻花鉆巨頭。”
我國五金企業大多數是從為別人“做嫁衣”起家,在五金市場這片廣闊天地里,各品牌發展也同樣遇倒了相同的問題,品牌數量如雨后春筍般擴張,但品牌發展缺良莠不齊。品牌之間的競爭無序。畢竟“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新生品牌在營銷手段上,更顯保守以及缺乏經驗。
癥結探究:冒險的選擇
在五金企業看來,培育一個品牌是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的不僅僅是資金和技術,而是囊括了企業文化的全部內涵,從設計、生產到營銷,一切都要靠品質來贏得消費者的認同,諸多環節中有哪個環節做得不到位,品牌的塑造就會走上一條不歸路。
也有認為在國內市場上,很多時候需要“關系”才能打開市場。因此,更多的五金企業目前還停留在給洋品牌打工階段,不敢貿然涉足品牌打造。
為何做品牌:品牌意味著附加值
盡管做品牌是有危險的,但品牌意味著附加值,甚至更多。內人士表示,走品牌之路才是五金企業的發展道路。
如果外國品牌進軍中國市場的“軟戰爭”繼續下去,中國將成為外國人的加工廠。為什么史丹利能做到全球老大?這與它的品牌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之所以他們的品牌、他們的理念可以在中國流行,是中國人對其文化的認可和文化蘊味的理解。
品牌營銷戰愈演愈烈
張小泉籌拍電視劇開鑼賣文化
張小泉”品牌創始人張小泉首創揚名天下的72道制剪工藝。三百多年來,張小泉秉承“良鋼精作”的祖訓,在一代又一代張小泉人的傳承和不懈努力下,終使張小泉刀剪產品成為中國傳統工業的一朵奇葩。
2010年春節后,張小泉剪刀店有限公司正式啟動三十集電視劇劇本創作。張小泉此番也預示著將要借力文化來營銷品牌。
十八子掀工業旅游豐滿品牌形象
“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仍然成為歷史,王麻子的衰落印證著陽江十八子的崛起。作為“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2007至2009年,十八子由工業旅游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超過3000萬元。
十八子將其刀剪的生產流程和悠久歷史等開放式地展現給游客,并逐年不斷“加碼”,建設了時光隧道、唐都、十八子發展館等,使企業的形象更為豐滿。也賦予品牌力量,提升企業自身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