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近日要求進行低碳試點工作的省市將各地低碳試點方案納入“十二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繼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建立碳排放交易所后,廣東、河北、江西的有關部門都表示希望在“十二五”期間成立碳交易平臺。“十二五”期間,試點省市碳匯市場究竟會以何種形式問世,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目前,碳匯交易所主要建在發達的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天津,有的試點省市因此希望建立多層次的地方碳交所。不過,一些專家認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提法不能成立。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全國性的碳交所最多只能有一兩個,地方省市碳交所的成立不能形成跨省區的競爭關系,而且還關系到中央對地方考核機制的調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永生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時說,各地熱衷低碳發展,但要避免“綠瓶裝舊酒”,要通過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發展綠色經濟的目的,達不到這一目的就是走形式。
中信建投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魏鳳春告訴中國經濟時報,在碳交易市場發育不成熟的省市建立新的碳交所無用武之地,因為市場不支持它的成長,不僅不會促進碳交易市場的競爭,而且浪費資源、浪費資金。今明兩年,中央考核地方的指標主要是通貨膨脹和保障性住房。低碳發展作為長期發展目標,短期成效不明顯,不會成為地方主要考核標準。
與此同時,也有專家提出不同看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采訪時表示,全國只有一個或者最多兩個國家級的碳交所是不夠的。建立地方低碳交易所肯定會形成競爭關系,這種競爭有利于方法學的開發,包括碳排放的統計、核實、資格認定等。我們需要做的是明確每個交易所的功能和業務范圍,發揮業務上的比較優勢,形成公正、公平、公開的市場。
“未來碳市場空間很大,有更多的參與是必要的。同時,碳市場和碳交所有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差別。碳交易的每個項目都需要第三方和監管部門的參與,比如交易量的計算、交易方法的開發、交易過程的登記注冊、國家認可、交易信用的監控和跟蹤,還需要金融機構如銀行、證券公司、保險業的參與,從而解決交易資金和風險問題。”周宏春說。
國家發改委體改所研究員高粱表示,建立碳匯交易所是降低碳排放的鼓勵措施,但不是根本措施。早在2004年,時任國家發改委主任的馬凱就提出系統的全面發展循環經濟的方案,現在需要的不是“翻新口號”,而是要把強有力的減排措施落到實處,從而實現減排效果。
“從大的方面來看,現在的節能減排仍然偏行政化,其后果會導致節能減排和經濟發展相沖突,出現拉閘限電等現象。應該朝基于市場的節能減排方向發展,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為技術創新和促進低碳發展提供正面激勵機制。”張永生表示。
從國內來看,碳排放的“主力軍”是發電行業。2010年我國標準煤消耗量為30億噸,其中70%用于發電。高粱認為,降排最根本的措施是通過技術改造降低煤耗、提高水電和核電的比例、提高能源生產的技術含量、降低單位能源消耗、提高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水平。
專家指出,現在城市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引導試點。由于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效仿,因此需要創新和探索。國家要提高對排放清單的重視,在制度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充分的考慮。此外,新能源汽車、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產業還需要提高研發能力,開發自主知識產權,降低成本,改變現有產業分工格局和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低碳試點要從實際出發,從地方的比較優勢入手,形成新的增長模式。同時,要對已有的模式進行總結,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在不斷‘試錯’和完善中,實現最優發展。”周宏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