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此項殊榮,是鼓勵也是鞭策。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黨和國家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好的政策。習總書記對民營經濟的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肯定,我將順應時代發展,堅定發展信心,心無旁騖,實干創新,踏踏實實做好實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當得知入選改革開放40年百名杰出民營企業家名單后,河南黃河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喬秋生這樣說。
□東方今報·猛犸新聞記者李莉 受訪者供圖
專注主業,振興民族超硬材料工業
在河南的經濟圈里,喬秋生并不是在媒體聚光燈下的活躍者,但他領導的河南黃河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建于1979年,發展于1984年,目前是世界最大的人造金剛石制造基地,行業排名世界第一。其骨干企業河南黃河旋風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上市,成為全國超硬材料行業第一家上市的民營企業,多次蟬聯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和全國制造業500強。
超硬材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為堅硬的新材料,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數百倍的杠桿撬動作用。廣泛應用于煤炭石油開采、地質勘探使用的掘進鉆頭,國家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新能源行業使用的單品硅、多晶硅片的切割、磨削等高效精密加工,衛星太陽能電池板的加工等高新技術領域,可以說超硬材料及制品的研究與應用折射出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
多年來,黃河集團在喬秋生的領導下,以“振興民族超硬材料工業”為己任,專注主業,銳意進取,科研創新,邀請了包括中科院院士和幾十位專家教授在內的近百位專家,投入科研經費2億多元,圍繞機械加工、液壓傳動、高壓物理、自動化控制等方面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開發和合作,成功開發了符合中國發展需求的金剛石合成設備——六面頂人造金剛石壓機。在此基礎上,不斷加以完善和提高,使壓機噸位從6000噸發展到9000噸,再到12000噸、16000噸、20000噸、22000噸,單次合成產量由原來的15克拉提高到現在的360克拉,產品品級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不僅替代了進口,而且實現了批量出口。大型壓機的研制成功,使金剛石的質量和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給中國金剛石行業帶來了革命,對我國金剛石行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科學發展,做強做大實現產業報國
近年來,黃河集團在喬秋生的領導下,按照“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倡導綠色制造,實施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通過實施“資源整合、產業提升、結構調整、科學發展”的經營策略,強化風險防控,提高產能效益,降低經營成本,加強資本運營,實現轉型升級、跨越發展。
記者注意到,在其公司發展戰略制定中,喬秋生提出了實現“集團多元化,上市專業化”。確立了以上海明匠智能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發展方向;確立了以鋰離子動力電池和充電樁項目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方向;確立了以寶石級鉆石和單層石墨烯產業化項目為代表的碳系新材料發展方向。通過科研創新、自主發展,實現由制造向創造轉變,由速度向質量轉變,由產品向品牌轉變,激發了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達到“設備換芯、機器換人、生產換線”,推動公司向專業化、精細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振興民族產業,鑄就世界品牌,實現產業報國。
牢記責任,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
熟悉喬秋生的人都知道,他經常說:“企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和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企業要富而思進,我當年當兵是保家衛國,現在搞企業同樣是保家衛國。搞企業就要依法經營,誠實守信,為國家多納稅,為社會多安排就業崗位。”正是懷著這樣一顆感恩的心,在企業發展之初,喬秋生就提出了“一保國家稅收、二保員工工資、三保企業發展”的發展宗旨。多年來他們堅持這一做法,始終誠信納稅,積極納稅,一直穩居長葛納稅榜首,為長葛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喬秋生的領導下,黃河集團始終秉承取之于社會、回報于社會的原則,心系社會,熱心公益。響應“精準扶貧”戰略,帶動了周邊村民近二十萬人就業,幫扶了30多個機械加工企業轉型升級;先后捐建12所“黃河旋風小學”;這么多年來,累計用于賑災、架橋修路、捐資助學、困難幫扶等公益事業的投入達16800多萬元。
多年來,黃河集團在喬秋生的領導下,先后獲得了“全國最佳經濟效益鄉鎮企業”“全國民營企業管理先進單位”“全國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省軍民共建文明單位”“河南省民營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雙文明建設標兵單位”“全省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示范點”等一系列榮譽。
“榮譽的獲得,既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和表彰,又是對我們向更高目標邁進的鞭策激勵。今后我們將牢記責任,繼續熱心公益事業,真情回報社會,為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喬秋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