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附加值普遍不高,目前我們賺的基本就是幾個點的利潤,人民幣再一升值,這點薄利也保不住了。"在上海召開的第20屆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來自浙江的一家企業的外貿業務員對記者嘆起苦經。
眼下,人民幣升值的疑云籠罩著有著外貿行業"新春第一展"之稱的華交會。盡管今年訂單預期好于去年,紡織等勞動密集型行業普遍遭遇人民幣升值、招工難和原材料成本上漲三大難題。一些參展企業反映,重重壓力下,中國外貿行業加快產業升級、從"價廉"向"物美"轉變是大勢所趨。
與2009年華交會的略顯冷清相比,隨著全球貿易的觸底回升,國內展商對2010年華交會的參展熱情明顯回升。3376家參展企業中,95%來自江浙滬等9個省市,5%來自日本、韓國、印度、美國等國家以及香港、臺灣地區。
記者在華交會現場看到,雖然開幕首日的人氣并不高,但參展企業對挖掘新年"第一桶金"的信心還是比較充足的。浙江省紡織品進出口集團旗下的金紡貿易公司業務經理王曉瑋說,到目前為止企業手中的訂單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0%左右。
"現在最緊迫的是企業有訂單卻找不到工人。"金紡貿易公司負責技術指導的老師傅杜松寶表示,節后蔓延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地區的"用工荒"已經深深影響到了大批低端的紡織出口企業。
"返廠率低,是由于目前在沿海務工的待遇和內陸比并無特別吸引力。"主營運動休閑服飾的福建健健集團商貿處經理周軍平說,現在福建紡織企業普通工人的薪酬水平在1800-2300元/月,而部分內陸工廠也能開到1500元,并且工人還可以就近照顧家里。如果貿然提工資,在訂單形勢并不明朗且成本很難轉移的情況下,企業無疑要冒一定的風險。
此外,在行業咨詢機構第一紡織網跟蹤監測的20種紡織原料及產品中,2009年有12種產品漲幅超過50%。人民幣的升值問題更是外貿企業的心頭之患。
"不同的企業對人民幣升值的承受能力不同。"第一紡織網總編汪前進認為,比如現階段勉強盈利的中小紡企,人民幣如果升值3%這些廠就可能扛不住。如果升值5%,即使是實力較強的大企業也會喘不過氣來,"當然,企業可以宣布提價,但前提是你的規模足夠大,擁有相當的議價能力"。
由于勞動力、原材料成本的提高和人民幣的升值預期,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價格競爭力正在遭遇嚴峻考驗。"往往我們一說提價,外商就表示要把訂單轉移到越南、孟加拉等國家去",福建健健集團商貿處經理周軍平表示。很多出口企業今年都將面臨"保客戶"還是"保利潤"的尷尬。
雖然價格競爭力受到挑戰,但中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仍然突出。"以浙江省的紡織服裝業為例,方圓三五十里內,紐扣、面料、印染等配套產業一應俱全,而這些是部分東南亞國家所不具備的",汪前進指出,未來國內勞動密集型行業在布局上,可能將制造加工環節逐步內遷,而設計、銷售等高附加值部分仍留在沿海。在競爭路線上也有所側重,不再以"價廉"作為主要訴求,而轉以"物美"為尚。
在本屆華交會上,采用大豆纖維、竹纖維等新材料制成的紡織品成為一大潮流,而外貿企業也有意借這種創新產品吸引海外客商的注意。此外,知名品牌企業步森服飾的海外部業務主管楊薇告訴記者,雖然步森走的是"內銷+外貿"的路線,但在出口時,也不是簡單的貼牌生產,"30%-40%都是通過自有品牌銷售出去的"。
"我們的經驗是,雖然在海外銷售自有品牌前期投入大,但效益要比貼牌生產高5-6倍,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楊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