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瑞士鐘表制造享譽全球,而他們的商品價格往往非常高,他們從來不相信所謂“物美價廉”的說法,他們認為“物美價就美”。反觀我們中國制造,在...
瑞士鐘表制造享譽全球,而他們的商品價格往往非常高,他們從來不相信所謂“物美價廉”的說法,他們認為“物美價就美”。反觀我們中國制造,在過往的中國企業崛起史上,同樣的一個商品,我們的企業家們以令人驚訝的成本控制力,包括原材料成本、制造工藝成本、勞工成本、稅務成本、土地成本以及環境治理成本、營銷成本等,硬生生擊垮了一個又一個領域的國際競爭對手,造就了Made in China的神話。
然而,大多數企業扛著“物美價廉”的大旗,一方面壓榨啃食著人口紅利,一方面用“60分萬歲”的心態做產品,醉心于賺快錢的舒爽。而那些辛辛苦苦設計出來的專利產品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無法轉化成經濟效益,卻讓專門山寨和模仿的人賺到錢。
實際生活中,所謂“美”的產品必然比“不美”的產品成本要高,因此物美價廉是有悖于這條客觀規律的。中國的制造商宣傳的所謂“物美價廉”,其實是“質次價廉”,所以這么多年中國制造業把物美價廉奉為賺錢之道,背后也有相應的危害。
“質次價廉”讓中國制造處于利益鏈低端
首先,物美價廉讓中國制造變成了“山寨貨”、“廉價貨”的代名詞,嚴重毀壞了中國產品的國際形象,并受到反傾銷攻擊。因為我們沒有過硬的技術和硬件設備,沒有拿得出手的世界知名品牌,所以中國的廠商只能生產低成本低質量的商品,只能在價格上下功夫,一味地壓低價格以博取銷量和市場占有率。國外民眾對“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青睞有加,但是政府為了保護他們國內的品牌,防止廉價的中國商品打亂本國市場秩序,必然會對中國商品實行反傾銷的貿易阻礙政策。
其次,物美價廉讓中國制造處于利益鏈低端。現階段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比比皆是,卻使中國企業獲利微薄,一些企業陶醉于“微笑曲線”底部,行業監管缺失,彼此競價傷害,使國外進口商坐享其成。同樣的產品,中國制造的價格往往只有外國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而利潤率低,又造成沒有充沛的資金搞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復生產。物美價廉極大的壓縮了研發支出,使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沒有自主知識產權,處于利益鏈的低端。
再次,物美價廉可以使企業做大、做快,卻無法使其做強、做久。物美價廉實則薄利多銷,可以增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但是價格戰的后果往往是損人不利己。十年價格戰下來,不知不覺中就形成了“萬般產品無俏貨,中國摩托用秤稱”的局面。縱然企業做大了,但沒有利潤自主創新,沒有利潤樹自主品牌,企業很難真正做強。另外,中國的企業都在高速發展,速度之快,舉世空前。但是任何企業,如果利潤微薄,就經不起市場風浪。原材料漲價、銀根緊縮、貿易摩擦,甚至一個傳言都可使一個企業瞬間倒下,無法可持續經營。
最后,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也隨之提升,人們購買產品時,已經不再選什么物美價廉,他們開始認真地關注商品的質量與性能,開始追求物美價也美的商品。從市場作用來看,低價和低質是一對孿生姐妹,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物美價廉。所謂“物美價廉”,從來都是引誘低端消費者上鉤的魚餌,是為低質產品尋找的美麗借口。
從上文的闡述中不難得出,物美價廉雖使中國制造業在過去幾十年中迅速發展,中國也一躍成為世界工廠,但從國情和時代的要求來看中國制造需要告別物美價廉,進而開啟物美價也美的時代,具體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增強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升級
第一,科技創新,創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簡單的照搬復制出不了核心競爭力、粗放的制造工藝成不了世界名牌。如今,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中國企業應該以開放的思維、全新的理念,張開雙臂擁抱“互聯網+”時代,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堅持自主創新,同時加快“走出去”步伐,通過引進、吸收再創新,不斷突破關鍵技術,進一步提升在本行業內發展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如中國東莞的手機制造商OPPO和Vivo,在世界手機品牌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加強產品質量監控,帶動產品的精品化和品牌化,樹立品牌觀念。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與效率,特別是加強出口產品的質量監控與管理,并與關鍵技術創新相結合,改進制約產品質量的薄弱環節與因素,不斷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采用以品質、品牌為主導的貿易營銷策略取代目前某些企業以“拼價格、拼數量”作為代價來占領市場的方法,創造強勢品牌,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第三,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進行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總體而言,就是要從傳統上高度依賴低成本勞動力、依賴大量資源能源消耗、依賴國際市場、產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轉為以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為驅動,結合服務與商務模式創新,面向國內國外市場、產出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和高質量產品的制造模式演進。
如今,中國制造應果斷的告別物美價廉的時代,樹立一個物美價也美的中國產品形象,讓中國的微笑曲線真正的笑起來!這就是改革開放30年后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的真實原因含義所在,即企業由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轉化,我們期待中國制造的馬桶蓋讓消費者在日本搶購的場面轉化為國外消費者在中國搶購Made in China名牌的局面。(景乃權 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
然而,大多數企業扛著“物美價廉”的大旗,一方面壓榨啃食著人口紅利,一方面用“60分萬歲”的心態做產品,醉心于賺快錢的舒爽。而那些辛辛苦苦設計出來的專利產品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無法轉化成經濟效益,卻讓專門山寨和模仿的人賺到錢。
實際生活中,所謂“美”的產品必然比“不美”的產品成本要高,因此物美價廉是有悖于這條客觀規律的。中國的制造商宣傳的所謂“物美價廉”,其實是“質次價廉”,所以這么多年中國制造業把物美價廉奉為賺錢之道,背后也有相應的危害。
“質次價廉”讓中國制造處于利益鏈低端
首先,物美價廉讓中國制造變成了“山寨貨”、“廉價貨”的代名詞,嚴重毀壞了中國產品的國際形象,并受到反傾銷攻擊。因為我們沒有過硬的技術和硬件設備,沒有拿得出手的世界知名品牌,所以中國的廠商只能生產低成本低質量的商品,只能在價格上下功夫,一味地壓低價格以博取銷量和市場占有率。國外民眾對“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青睞有加,但是政府為了保護他們國內的品牌,防止廉價的中國商品打亂本國市場秩序,必然會對中國商品實行反傾銷的貿易阻礙政策。
其次,物美價廉讓中國制造處于利益鏈低端。現階段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比比皆是,卻使中國企業獲利微薄,一些企業陶醉于“微笑曲線”底部,行業監管缺失,彼此競價傷害,使國外進口商坐享其成。同樣的產品,中國制造的價格往往只有外國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而利潤率低,又造成沒有充沛的資金搞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復生產。物美價廉極大的壓縮了研發支出,使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沒有自主知識產權,處于利益鏈的低端。
再次,物美價廉可以使企業做大、做快,卻無法使其做強、做久。物美價廉實則薄利多銷,可以增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但是價格戰的后果往往是損人不利己。十年價格戰下來,不知不覺中就形成了“萬般產品無俏貨,中國摩托用秤稱”的局面。縱然企業做大了,但沒有利潤自主創新,沒有利潤樹自主品牌,企業很難真正做強。另外,中國的企業都在高速發展,速度之快,舉世空前。但是任何企業,如果利潤微薄,就經不起市場風浪。原材料漲價、銀根緊縮、貿易摩擦,甚至一個傳言都可使一個企業瞬間倒下,無法可持續經營。
最后,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也隨之提升,人們購買產品時,已經不再選什么物美價廉,他們開始認真地關注商品的質量與性能,開始追求物美價也美的商品。從市場作用來看,低價和低質是一對孿生姐妹,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物美價廉。所謂“物美價廉”,從來都是引誘低端消費者上鉤的魚餌,是為低質產品尋找的美麗借口。
從上文的闡述中不難得出,物美價廉雖使中國制造業在過去幾十年中迅速發展,中國也一躍成為世界工廠,但從國情和時代的要求來看中國制造需要告別物美價廉,進而開啟物美價也美的時代,具體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增強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升級
第一,科技創新,創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簡單的照搬復制出不了核心競爭力、粗放的制造工藝成不了世界名牌。如今,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中國企業應該以開放的思維、全新的理念,張開雙臂擁抱“互聯網+”時代,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堅持自主創新,同時加快“走出去”步伐,通過引進、吸收再創新,不斷突破關鍵技術,進一步提升在本行業內發展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如中國東莞的手機制造商OPPO和Vivo,在世界手機品牌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加強產品質量監控,帶動產品的精品化和品牌化,樹立品牌觀念。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與效率,特別是加強出口產品的質量監控與管理,并與關鍵技術創新相結合,改進制約產品質量的薄弱環節與因素,不斷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采用以品質、品牌為主導的貿易營銷策略取代目前某些企業以“拼價格、拼數量”作為代價來占領市場的方法,創造強勢品牌,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第三,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進行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總體而言,就是要從傳統上高度依賴低成本勞動力、依賴大量資源能源消耗、依賴國際市場、產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轉為以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為驅動,結合服務與商務模式創新,面向國內國外市場、產出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和高質量產品的制造模式演進。
如今,中國制造應果斷的告別物美價廉的時代,樹立一個物美價也美的中國產品形象,讓中國的微笑曲線真正的笑起來!這就是改革開放30年后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的真實原因含義所在,即企業由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轉化,我們期待中國制造的馬桶蓋讓消費者在日本搶購的場面轉化為國外消費者在中國搶購Made in China名牌的局面。(景乃權 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