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鉆石業的兩大“陣營”與一道“鐵幕”似乎因一切科技革命而正在悄然形成,鉆石行業的百年秩序與規則是否因此而被改寫,事關所有各方的利益&h...
鉆石業的兩大“陣營”與一道“鐵幕”似乎因一切科技革命而正在悄然形成,鉆石行業的百年秩序與規則是否因此而被改寫,事關所有各方的利益……

合成鉆石對珠寶業的入侵,或許意味著不久的將來,傳統的4C標準并非鑒定鉆石品質好壞的首要標準,“是否天然”成為更重要的考量因素。若干年后,當你走進一家珠寶店試圖購買一枚鉆石戒指時,你問的第一個問題也許與價格無關,而是:“它是天然的還是合成的?”
四年時間過去,曾經擋在合成鉆石面前的那堵厚重的墻,已經開始搖晃,合成鉆石的發展迎來了一絲曙光。
然而,遙望前路,對于合成鉆石的發展來說,有機遇,也有挑戰。
技術突破帶來的機遇
合成鉆石進入珠寶行業,生產技術的突破是關鍵。
據了解,合成鉆石技術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但直到最近幾年才出現了寶石級別的合成鉆石,并在品質和成本上達到了可市場化的水平。
王篤福用“誤打誤撞”來形容他進入珠寶行業的經歷。這位潛心研究合成金剛石材料多年的山東大學兼職教授、濟南中烏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從未想過有一天會與珠寶行業發生交集。“不瞞你說,我到現在連天然鉆石都沒有見過。”
濟南中烏新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山東省濟南市高新區的一間不起眼的寫字樓里,距離公司20里外,是一個占地規模為3.6萬平方米的廠房。在那里,有著據說是目前國內金剛石合成技術最好的合成鉆石實驗室,大量大顆粒、高品質的合成鉆石正源源不斷地從那里“生長”出來,其中也包括寶石級的合成鉆石。
距濟南千里之外的廣州珠江城大廈內,凱麗希培育鉆石(CARAXY)總經理郭升端出一個托盤,里面擺放著幾顆公司剛剛培育出的黃鉆,最大的超過了2克拉,均配有GIA證書。凱麗希培育鉆石是一家外資企業,實驗室設在國外,被普遍認為是第一家將合成鉆石引入中國的企業,今年4月份,它還被國際合成鉆石協會(IGDA)吸納為正式成員,也是該協會在中國的首個會員企業。
據郭升介紹,“目前從成本上看,實驗室合成白鉆,較之天然鉆石便宜一半左右,彩色鉆石的價差更大。雖然培育鉆石的生產成本近幾年有所下降,但總體來說還比較高。要維持高溫高壓的生長環境2至6周左右,其實并不容易。”
郭升十分看好合成鉆石在中國市場的未來發展。“2015年是凱麗希在中國試水的第一年。在與消費者、經銷商溝通的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們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盡管成立不久,但目前凱麗希的銷售額超過數百萬元,客戶既有個體消費者,也有在行業內有影響力的企業。不過,在為市場前景振奮的同時,他也為“合成鉆石”名稱感到苦惱:“在國外,流行的叫法是‘實驗室培育鉆石’,到了中國卻被稱作‘合成鉆石’,給人很low、很廉價的感覺,這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熱情。”
與郭升的信心滿滿不同,王篤福對于合成鉆石進入珠寶行業態度比較謹慎。他表示,雖然公司技術已經達到生產大顆粒寶石級合成鉆石的水平,但在國內標準體系和分級標準尚未完全建立之前,不會向國內任何企業和個人出口合成鉆石。據了解,目前,公司生產的寶石級合成鉆石數量并不多,且全部出口國外,均屬于大顆粒合成鉆石(克重大于0.2克拉,直徑大于2.5毫米)。
在王篤福看來,珠寶行業只是利用了合成鉆石的光學效應和硬度等少數因素,實際上合成鉆石的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特性都非常好,其在磨料磨具、半導體、軍工、航天等領域的應用價值更大。“目前我不會考慮進入珠寶行業。我們公司承擔著國家級科研項目,未來的業務方向仍然以半導體材料應用研究為主。”
此外,王篤福表示,盡管近年來合成鉆石生產技術突飛猛進,中國也已成為世界重要的合成鉆石生產國,但目前能生產寶石級合成鉆石的生產商并不多,具備大顆粒合成鉆石生產能力的企業更是寥寥。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中國排名前兩位的合成鉆石生產商——中南鉆石和黃河旋風(17.95 -0.22%,買入)共生產合成金剛石近1900噸,但整個中國2015年的寶石級合成鉆石的產量卻很小,其中小顆粒合成鉆石約數十萬克拉,大顆粒鉆石更少,只有幾萬克拉。
商業化應用的挑戰
雖然合成鉆石完成了生產技術上的突破,但要真正實現合成鉆石在珠寶行業的商業化應用,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對于試圖在國內開拓市場的合成鉆石生產商來說,如何向客戶準確解釋自己是一門必修課。在某天然鉆石品牌負責人第一印象中,合成鉆石就是“假鉆石”的代稱。“合成鉆石的品質可以無限接近天然鉆石,但卻永遠無法代替它。”該負責人說,按照寶石學定義,寶石的三種特性是“天然、稀有、色彩艷麗”,合成鉆石屬于工業化產物,完全不能跟天然鉆石相提并論。
該負責人認為,一些合成鉆石生產企業采用“合成鉆石”的名義對外宣傳,本質上是一種借勢。“很多人拿養殖珍珠與合成鉆石進行類比。養殖珍珠是通過人為干預珍珠的生長周期,但品質不會發生變化,而合成鉆石的生長過程是通過人為改變了鉆石的物理構造。”
在記者采訪中,持有類似誤解和偏見的業內人士不在少數。
合成鉆石的商業化挑戰不止如此。由于合成鉆石是模擬天然鉆石的成長環境培育而成,不論采用哪種辦法,其內部結構和物理、化學特性與天然鉆石幾乎毫無差異。這無形中提高了合成鉆石的排查難度,增加了合成鉆石在市場流通中的潛在風險。
對于這一點,國土資源部珠寶玉石首飾管理中心首席研究員陸太進認為,要實現鉆石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在天然鉆石和合成鉆石之間建立一個隔離帶,使兩種不同性質的產品找到適合自己的市場發展方式,按照各自的定位平行發展。同時,各級珠寶檢測機構也要提高自己的鑒定水平,加強檢測設備研發升級,更好地為珠寶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保駕護航。
此外,目前,包括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內,國內的質檢機構尚未建立類似GIA、IGI等海外鉆石鑒定機構的合成鉆石分級標準,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合成鉆石在中國的商業化進程。
當然,合成鉆石的商業化最后一環,歸根結底要落到終端消費者身上。這對合成鉆石零售企業的產品定位和營銷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戰。
廣州鉆石交易中心總經理梁偉章認為,如果合成鉆石產業要推進商業化,就要進行系統而專業的營銷活動,通過光明正大地披露人工合成的身份特征,向市場普及合成鉆石的生長、鑒定等技術方法和寶石學特性,同時凸顯合成鉆石自身獨有的優勢。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教授、中山大學寶玉石研究鑒定(評估)中心主任丘志力認為,合成鉆石的出現帶來了鉆石價值的重構。合成鉆石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優異的高科技材料,應該主打裝飾功能。
梁偉章表示,天然鉆石與合成鉆石將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營銷方向,天然鉆石市場應更關注天然的稀缺性和消費的情感性,合成鉆石市場則應該強調價格的優勢。
作為合成鉆石生產企業的代表,郭升表示,凱麗希培育鉆石公司始終將信息“公開、透明”作為合成鉆石銷售的宗旨和不可逾越的底線,將在銷售過程中,確保渠道商及消費者擁有充分的知情權。“我們十分支持合成鉆石和天然鉆石市場分開發展,也會協助維護現有行業秩序,但我們同時也期待一個公平公正的成長環境。”郭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