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40多年前,一種純白的石頭被人們發現,人們開始思考對它的應用。如今,這種白石頭被研磨成不足3微米的顆粒,每噸已賣到數千元,最高甚至達萬元。然而,探索和開發的腳步并沒有因此而停歇,...
在40多年前,一種純白的石頭被人們發現,人們開始思考對它的應用。如今,這種白石頭被研磨成不足3微米的顆粒,每噸已賣到數千元,最高甚至達萬元。然而,探索和開發的腳步并沒有因此而停歇,在鄂西南的咸豐縣深山里,石材加工產業正向著年產值15億元進發。
石頭磨成粉 每噸可售1萬元
據與白石頭打了多年交道的湖北咸豐縣忠堡工業園區王主任介紹,這種白石頭的學名叫方解石,通體雪白,由細微的菱形物質組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在工業上的用途非常廣泛。
捷寶礦業公司的負責人宋東華說:“在很多產品中都會含有這種材料,除了家庭裝修用的墻面漆外,重質碳酸鈣還可廣泛用于油墨、染料、塑料門窗、玻璃、汽車等眾多行業。”
在宋東華的捷寶礦業公司里,一車車的白石頭被運進廠區。在去除雜質后,這些白石頭將被送到生產線上,由機器研磨成重質碳酸鈣粉末。根據顆粒的大小級別,產品的價格也相差不少。以該公司的產品為例,細度達400目(目是顆粒物大小的一種單位)的粉末可以賣到每噸300元;細度達4000目的粉末可以賣到每噸 1500元;更為精細的產品,比如用于高檔化妝品的粉末價格甚至可以達到每噸1萬元。
宋東華發現,盡管這種粉末的價格不便宜,市場卻越來越大了。去年4月,他的工廠進行重建擴產,目前的設計產能達到年產15萬噸。此前,他的客戶主要集中在恩施周邊的四川、重慶等地,而從今年開始,不少沿海的客戶也慕名找到了他。
20年歷程 石頭完成“變形”
然而,在幾十年前,白石頭的開發卻是另一番景象。
最初,白石頭被當成裝飾品,后來便開始被廣泛應用于當地的各種建筑、水磨地坪、外墻裝飾等工程中。“能用上白石頭的,都是有檔次的建筑。”當地人回憶。
由于被廣泛應用于建筑行業,這種白石頭在當時也是“價值不菲”,每噸可賣到50元~70元。上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三峽移民進程的加快,移民搬遷帶來的建設熱潮使咸豐的白石頭銷量更大了。一次,重慶的一位老板對宋東華等咸豐縣當地石材老板說:“你們這樣開發太浪費了,可以將白石頭深加工成重質碳酸鈣,產品的附加值會更高。”
一語點醒夢中人。咸豐的白石頭開始了自己的“變形記”,價值也開始成倍增加。從細度為200目的產品開始,捷寶礦業公司和當地的開發企業已經完成了幾輪技術升級,產品的最高細度可以達到8000目。宋東華說:“細到什么程度,3000目也就相當于每個顆粒只有3微米,而人的頭發為70微米左右,也就是說,這些粉末的細度只有頭發的1/20。”
石頭開發 成就10億元產值
經過20年的蛻變,咸豐的白石頭已經不再是“花瓶”了,變得“有內涵”多了。
不過,當地政府和宋東華等企業家對目前的開發現狀仍然不太滿意。在進行更深入地研究后,他們希望這種白石頭能為當地貢獻更大的價值。
畢竟這是大自然留給當地的一筆巨大財富,他們不想輕易浪費。根據相關部門的勘探,在咸豐縣忠堡鎮有14條白色方解石礦帶,儲量多達1000萬立方米。以目前的開采量計算,可以開采100年。
在與白石頭打了23年交道后,宋東華和當地10多位企業家紛紛開始改造自己的廠礦,入駐當地的工業園。在硬件設施得到改善后,宋東華他們開始醞釀向更高端的產業鏈進軍。“我們不能滿足于為下游廠家打工。”宋東華對當地白石頭的品質相當有自信。憑借著產品的良好品質,他開始與下游企業接觸。因為企業的實力不夠,在宋東華的發展戰略中,第一步是要把下游企業引進來,能夠“借雞生蛋”。目前,他正與國內一家知名涂料企業進行接洽,希望能將這家企業引進工業園,雙方共同辦廠。
同時,他也在與一家造紙企業商談,準備合作生產以白石頭為原料的石頭紙。這種紙可廣泛用于掛歷等高端市場,不僅能避免砍伐樹木,還能夠自動降解為粉末,并可進行二次回收使用。
當地政府部門相關人士表示,由于咸豐縣的交通不便,盡管方解石的品質非常好,但過高的運輸成本成為其走出大山的主要障礙,而將上下游企業引進來,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事實上,白石頭的發展還只是咸豐石材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咸豐境內,石材資源豐富,現初步探明大理石儲量約2909萬立方米,砂巖儲量約3840萬立方米,方解石儲量約1000萬立方米,高嶺土儲量約80萬噸,重晶石、石灰石、頁巖均有一定儲量。
在距離縣城不到10公里的工業園區內,10多家石材企業正在加緊生產,巨大的巖石被從山體上切割下來,加工成一方方地板磚、墻磚,有的還被加工成石雕。在這些企業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咸豐縣已經形成了年產300萬平方米的石材加工能力,年銷售額已突破10億元。預計在未來的5年,這一數字又將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