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大近日發布了2012年上半年浙江省經濟運行情況的調研報告,報告顯示長期以來被視為中國“市場經濟的風向標”、“商業文明的先行者”的溫州,實體經濟情況相當不妙,60.43%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現減產停產。更令人擔憂的是,小微企業去年以來面臨的困難正向大中型企業傳導,溫州市399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今年已停產企業有140家,企業家信心明顯下降。
改革開放以來,溫州經濟從小商品開始起步,逐步發展實業,溫州的打火機、鞋革、服裝、印刷等制造業在全球都闖出了名堂,還創立出了不少鞋革、服裝品牌,走出了一條民營企業的輝煌之路。 在10年前,一個溫州打火機企業的老板面對央視的鏡頭,說出了一天能賺一百萬的豪言壯語,但遺憾的是,溫州工業這樣的大場面已經漸行漸遠,曾經作為溫州工業招牌的打火機企業,今天幸存的數量已經由鼎盛時期的4000多家銳減到不到100家。
打火機時代的遠去,也是溫州人逐漸從制造業出走的一個縮影。大約從10年前開始,原本勤懇踏實、專注于制造業的溫州人開始變了,他們把興趣轉向炒房和資源投資領域。近幾年他們更是轉向資本運作,股票、古董、黃金,擔保公司,最后是高利貸,在資本市場,溫州人幾乎無處不在。工業精神完全被炒快錢的沖動所壓倒。
我們并不否認,一個經濟體的進展都會經歷"退二進三"(從第二產業出來,進入到第三產業)的過程,我也并不認為涉足資本運作等金融業就必然背負道德原罪。但溫州的問題就在于,它并不是在第二產業,也就是工業化發展充分之后自然過渡到金融服務等第三產業的。溫州的工業化才剛剛起步便“未熟先衰”。而溫州的金融服務業,也并非建立在為實業服務的基礎上,他們以錢炒錢的投機行為早已脫離了為實業服務的軌道,實際已經成了一場金融傳銷的盛宴。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激進的宏觀經濟環境就像一場龍卷風,讓豬都能飛上天,一部分參與資本運作的溫州人確實狠撈了一把。但龍卷風始終不是豬身上的翅膀,產業空心化所吹起的泡沫遲早要破,今天的溫州,正在為它積累多年的產業空心化付出代價,不斷出現的老板跑路潮和金融壞賬就是明證。
作為中國經濟的經常性先鋒,溫州的問題對于中國的其它地區都具有前瞻性,工業化“未熟先衰”、投機盛行、產業空心化的問題在很多地區都露出了苗頭,溫州只是先覺于天下而已。
對于中國的工業化,我們首先要糾正一個好高騖遠的錯誤觀點,那就是認為發展工業是臟活、苦活、累活,想賺錢輕快就得跑步進入第三產業,靠創意吃飯。但我們必須面對這樣的現實:人人都想做喬布斯,可缺乏那種創新能力的人還是應先考慮把生產線上的Iphone做好做精比較實際,否則只能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就中國目前的要素稟賦而言,中國經濟的發展還必須長期依賴工業化,中國的工業化也還遠未成熟,我們的制造業還處在簡單粗放的發展階段。發達如瑞士、日本,依然在兢兢業業地做著鐘表、刀具、家電、汽車。 對于中國工業而言,我們只能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點滴的創新積累,最終實現從附加值低的產品制造、服務向產業鏈高端的升級。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當然,光是口頭呼吁要注重實業是徒勞的,逐利是商人的本性,對于溫州人狂熱的投機熱情,我們不必要給予太多的道德譴責,只要不違法,抓住宏觀政策的機會賺快錢只能說明溫州人敏銳的嗅覺。溫州商人本身顯然不應該為今天的經濟困局負上主要責任。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為什么溫州的工業化會“未熟先衰”?為什么溫州商人除了參與“金融傳銷”,幾乎別無出路?
商人的集體選擇,顯然要從宏觀政策上尋找原因。此次浙江省人大的調研顯示,盡管國際市場萎縮,但勞動力成本、稅負、融資難等國內因素才是壓垮制造業的更重要原因。這些年壟斷行業的在基礎資源領域的盤剝、房地產價格高企所帶來的經濟運行成本的飛升,以及高稅負的負擔,是中國實現二次工業化必須掃除的宏觀政策障礙。另外,我們也有必要對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刺激政策進行冷靜的反思,泡沫化的刺激方式只會營造短期的繁榮,擠壓實體經濟的生存空間,打擊中國本來就不強大的企業家精神。這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將是一個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