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7月1日電(劉賢)記者1日從四川大學宣傳部獲悉,該校終身教授,著名的物理學家、杰出的教育家、我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學科創始人芶清泉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1年6月30日18 時在成都與世長辭,享年95歲。
芶清泉先生1917年4月14日生于四川省邛崍縣,1938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物理學科,1942年畢業后留校任教,1944年任西南聯大物理系助教,師從吳大猷先生開始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1979年他受教育部委托在吉林大學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并擔任所長;1982年調入四川大學(成都科技大學),先后創建了應用物理系、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高溫高壓物理研究所(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一所聯合),均為首任系主任或所長,并建立了首個原子與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學科。
芶清泉先生長期從事原子與分子物理、高壓物理和物理力學的研究,為學科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長期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中,他提出從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出發研究高溫高壓下物質結構、狀態及其變化規律的學術思想。為了適應尖端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1963年在錢學森先生的提議下,芶先生積極開展了物理力學中的高溫高壓物理問題的研究,提出了解決百萬到千萬大氣壓范圍內固體狀態方程的新方法;1966年2月他與錢學森一起主持召開了我國首屆原子分子物理與物理力學學術討論會,促成了兩門學科的長期合作與相互促進;1975年他出版的學術著作《人造金剛石》,是國內該領域的第一部專著;1977年他主持制訂了我國第一個原子與分子物理發展規劃;1978年他主持制定了我國物理力學的發展規劃。
芶清泉先生對人造金剛石合成機理的研究成果大大促進了中國和國外該領域技術的發展。他在吉林大學開創并領導的高壓物理與超硬材料研究工作,為后來的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芶清泉先生于1982年來到四川大學(成都科技大學)后,提出“必須首先建立科研基地,才能鍛煉老師,培養研究生;才能出人才,出成果,從而發展學科”的辦學思想。在芶先生的親自倡導和帶領下,先后建立了超硬材料實驗室、二級輕氣炮動高壓實驗室、高溫激波管實驗室及瞬態光譜實驗室、靜高壓實驗室,為原子與分子物理及高壓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近七十年的從教生涯中,芶先生為物理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嘔心瀝血,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擔任繁重的教學組織工作的同時,一直親臨教學第一線。他主講過普通物理、力學、分子物理學、原子物理、熱力學與統計物理、量子力學、固體物理、固體理論基礎、金屬電子論、磁性理論等課程,還編著了《原子物理學》和《固體物理簡明教程》等影響了一代物理學子的教材。芶先生治學嚴謹,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科學家。他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技術人才,門墻桃李,眾多弟子成為國內外知名學者、國家棟梁之材;他親自指導的學生中已有5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四川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發布的訃文中稱,根據芶清泉先生遺愿和家屬意見,芶先生的喪事從簡。芶先生的遺體告別儀式定于2011年7月3日9時在成都市東郊殯儀館舉行。